中安效能网讯 凌晨四点,合肥庐阳产业园内,沈思和的身影已出现在立新菌种厂的培养车间。他俯身查看菌棒生长状况,指尖轻触间,如检阅千军万马。这位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农技师,身后是一串闪光的足迹:40余年坚守,6万余名学员遍布全球40余国,200多个菌种从合肥走向世界。而他的成长史,恰是一部安徽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与营商环境优化的微观史诗。
从“落榜生”到“蘑菇大王”:个人奋斗与时代机遇的交响
1981年的夏天,高考失利的沈思和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班主任一句“务农亦能报国”的勉励,让这位农家子弟毅然返乡。在人均日工资不过几毛钱的年代,他敏锐捕捉到食用菌产业的曙光——当猪肉市价7角/斤时,平菇已卖到1元/斤。
创业初期充满艰辛。生料栽培试验失败,连绵大雨毁掉大半菌菇,他曾一度想放弃。但政府及时伸出的“科技星火”计划成为转折点。1995年,沈思和被授予安徽省“首届科教兴农创业之星”称号,同年获评“全国星火带头人”。这些荣誉不仅是认可,更是政策资源的赋能。在政府技术推广基金的支撑下,他攻克了菌种污染难题,创新“秸秆替代木屑”栽培法,被菇农亲切称为“沈医生”。科技部门的持续扶持,让个体户蜕变为技术专家。
菌种厂的三次跃迁:政务服务效能的全方位注脚
立新菌种厂的发展轨迹,刻录着安徽涉农服务体系的变化:
从作坊到基地(1982-1996):借力安徽省“科教兴农”政策,沈思和率先推广塑料袋立体栽培技术。1988年,农业部门为其开放全省培训通道,免费培养6000多名学员,政府组织的技术巡讲团让秸秆栽培专利迅速惠及江淮大地。
从基地到学校(1996-2008):在合肥市总工会授予“再就业培训基地”资质后,菌种厂获政策贷款建立标准化教室。2003年,政府划拨50亩生产基地;2008年农业农村局“龙头企业扶持项目”注入600万元,建成三千平方米智能化车间。此时,学员成功率已达100%,下岗职工、退伍军人享受免费培训。
从本土到国际(2009至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菌种厂成为安徽省对外农业技术输出窗口。商务部门为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40余国学员纷至沓来。安哥拉学员在此学会用玉米芯种菇,伊拉克技术员将“高温平菇菌株”引入沙漠地区。
效能革命的“活样本”:营商环境优化的三重突破
立新菌种厂的壮大,见证着安徽政务服务的质变:
资质审批加速度:作为全省首家获“食用菌办学资格”的民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辟绿色通道,使其快速获得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2010年,人社部门将其纳入“农民工就业培训示范基地”,政策补贴使学员学费降低30%。
技术转化全链条:科技局推动“产学研”对接,沈思和团队研发的“38℃高温出菇技术”被列入省级星火计划,2008年填补国内空白;农业农村厅将菜籽桔栽培技术在全省推广,带动循环农业。
跨境服务零距离:海关部门为菌种出口建立快速检疫通道,商务厅组织国际菌业展会。当韩国客商订购赤松茸菌种时,**通关时间缩短至48小时**,外籍学员签证办理由“半月缩至三天”。
乡村振兴的“菌丝网络”:小蘑菇撑起富民大产业
在沈思和的培训档案中,藏着无数致富故事:
云南学员杨志华运用“豆耳轮作”技术,利用农闲田种植富硒木耳,亩效益超3万元;
阜阳下岗夫妻返乡创办菌菇合作社,获菌种厂“三包服务”(包技术、包质量、包销售),年销售额破百万。
更深层的效能体现在“一县一业”政策落地中。当石台县横渡镇打造富硒食用菌产业园时,农业农村局特邀沈思和担任技术顾问。政府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平台,使河西村黑木耳通过“乐驰商场”销往东莞,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效能沃土生“菌”蕾
沈思和办公桌前悬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上面密布的红线连接着合肥与五大洲的菌业基地。从骑着自行车卖蘑菇的农民,到联合国菌草技术研讨会的主讲人,他的蜕变印证着安徽政务效能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型。当“放管服”改革消减了创业藩篱,当“营商便利度”跃居全国前十,这片土地正孕育更多“沈思和式”奇迹——他们如菌丝般扎根江淮,在时代的培养基上,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朵朵“致富伞”。(方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