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西南的群山中,潜山市官庄镇官庄村如同一颗镶嵌在绿水青山间的明珠。五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产业薄弱、发展滞后的传统村落;而如今,它已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标杆,先后斩获“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9项“国字号”荣誉。这一切蝶变的背后,离不开一位退役老兵、驻村第一书记杨义国的赤子之心与实干担当。
军魂铸就初心:从“机要尖兵”到“振兴先锋”
杨义国,这位有着20年军龄的老兵,2011年转业至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十年如一日坚守机要岗位,年均用印超1.5万件次,铸就了“零延误”的铁军作风。2021年6月,他主动请缨奔赴乡村振兴一线,接棒官庄村第一书记。面对家人,他心怀愧疚:“驻村工作千头万绪,但组织信任我,群众需要我,我必须冲锋在前。”
驻村伊始,他挎着帆布包走遍42个村民组、1116户人家,写下厚厚几本“民情日记”。“村民老余说,杨书记的包里装的不仅是资料,还有一个个金点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他将军人的执行力与党员的使命感深度融合,带领村“两委”立下“制度上墙、工作上心、业务上进、确保上游”的军令状,将基层党组织锻造成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产业破局:从“豆香古村”到“农旅强村”
官庄豆腐素有“白如玉、嫩如脂”的美誉,但传统作坊式生产难成规模。杨义国敏锐抓住这一特色,带领村民赴淮南取经,创新“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豆制品厂、面条加工厂,推动豆腐、豆皮棍、挂面等传统产品标准化、品牌化。2021年底、2023年底,官庄豆制品、挂面分别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通过统一品牌、包装、销售,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与此同时,他深挖生态资源,打造“一带两区七组团”官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3A级德馨庄生态园景区、桃花源观光轨道车、凤溪河谷步道、官庄孝义博物馆、“留余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儿童军旅体验园、青少年研学游服务中心
等20余个项目相继落地,建成中高端民宿16家、农家乐30多家,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50万元,较2021年增长326.4%。村民人均收入从1.3万元跃升至3万元,300余个就业岗位让“外出打工潮”变为“家门口致富热”。
民生为基:从“硬件升级”到“幸福提质”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暖民心。”杨义国推动3500万元项目资金落地,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老年服务中心、健身广场等50多个民生工程,完成8.8公里景区道路“白改黑”、4000米凤溪河步道修缮,创建“美丽庭院”205家、食品小作坊11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感叹:“以前羡慕城里人,现在城里人羡慕我们!”
针对弱势群体,他建立“六必访”动态监测机制,精准帮扶突发重病家庭,守住返贫底线。2022年以来,因疾病致困的4户13人被及时纳入监测,光伏帮扶、以工代赈等措施兜底保障。
文化赋能:从“孝义传承”到“善治新风”
官庄村素有“孝义之乡”美誉。杨义国以文化塑魂,举办孝义文化旅游节、黄梅戏专场演出、“银杏夜话”等活动,评选“孝义之星”“致富能手”,修订村规民约,倡导红白喜事简办,乡风为之一新。在村史馆、烈士故居开展的红色教育活动中,他常对党员说:“我们要把‘共产党员’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情怀如磐:从“一人驻村”到“全家接力”
五载驻村路,杨义国把家安在了村里。妻子从“军嫂”变“村嫂”,常带着女儿到村里帮他洗衣做饭;女儿受父亲感染,立志毕业后参加基层工作。驻村以来,他连续四年参加选派干部年度考核获评为优秀等次,荣获“全省第八批优秀选派干部标兵”称号,官庄村党总支亦蝉联“先进基层党组织”。
面对未来,杨义国目光坚定:“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我们要让官庄村成为‘支部强、产业旺、文化兴、村民富、环境美’的全国示范!”
从退役老兵到振兴先锋,杨义国以赤子之心践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誓言。他的足迹印在田间地头,汗水洒在产业一线,情怀融进百姓心间。官庄村的蝶变,不仅是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方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