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效能网 > 效能先锋

  • 2025-05-12 11:11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在皖南层峦叠嶂的山岭深处,潜山市官庄镇官庄村如同一枚沉睡的翡翠,静卧于云雾缭绕的群山之间。2021年6月,当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四级调研员杨义国同志背着行囊踏入这片土地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将与这座海拔600米的古村结下四年不解之缘。而今,村口那面缀满红手印的“党员墙”,正诉说着一个关于振兴的故事。

  破译古村的“生态密码

  初到官庄,杨义国同志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的肌理。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蜿蜒如带,明清老宅的雕花门楣诉说着商埠往昔,但斑驳的墙面与荒芜的梯田,也在无声诉说着发展的困顿。在驻村工作日志上,他郑重写下:“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共鸣。”

  生态振兴的蓝图渐次展开。他带领村民修复古道3.2公里,将废弃的粮仓改造成非遗工坊,让传统竹编技艺重焕生机。当无人机航拍的镜头掠过层层叠叠的茶园,无人机巡山、物联网监测等数字技术正在守护这片“云端古村”。2023年,官庄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慕名而来的游客在古银杏树下惊叹:“这里像是被时光遗忘的秘境。”

  激活乡村的“人才密码

  在村委会的“乡贤地图”前,杨义国同志常驻足沉思。他创新建立“云端乡贤库”,将散落在全国的236名官庄游子纳入数字平台。当远在深圳的电子工程师王海涛看到家乡的5G基站建设规划时,毅然辞职返乡创办智慧农业公司。如今,他的物联网大棚里,传感器正实时监测着蓝莓生长的各项数据。

  人才回流的涟漪效应持续扩散。90后大学生陈露放弃城市高薪,成为村里的“乡村CEO”,她策划的“二十四节气农耕研学”项目,让农事体验成为网红打卡点。在驻村工作队的牵线下,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入驻,培育出富含硒元素的“官庄富硒米”,产品溢价率达300%。正如村民汪老汉感慨:“过去村里只剩老人和狗,现在连城里人都来当‘新农人’。”

  重构治理的“数字密码

  “以前办事要翻三座山。现在手机点点就搞定。”村民张大姐展示着“官庄数字乡村”小程序。杨义国同志推动建立的“党建+数字”治理体系,将村级事务细化为137项服务事项,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参与村务决策。当其他村庄还在用喇叭通知时,官庄的“云广播”已实现方言播报全覆盖。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智能服务终端与人工窗口默契配合。借鉴洛宁县“一站式”代办经验,驻村工作队推出“背包政务服务”,将社保卡申领等高频事项送到村民家中。2024年,官庄村在安庆市政务服务考核中位列第一,“数据跑腿”代替了“群众跑路”的故事,被《效能安徽》专题报道。

  书写振兴的“精神密码

  在官庄书院的“红色书墙”前,总能看到杨义国同志与村民共读的身影。他牵头成立的“云上夜校”,邀请省委党校教授通过5G直播讲授乡村振兴政策,累计培训3800人次。当村民自发将驻村日记改编成黄梅戏《山乡红手印》时,文化振兴的种子已然生根。

  生态茶园里,党员责任区的标牌在阳光下闪耀;古驿道旁,“党员包保户”的网格化管理图清晰可见。杨义国同志创新推行的“党建生态圈”,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2023年,官庄村集体经济突破200万元,较2020年增长8倍,这份成绩单上镌刻着127名党员的初心印记。

  山风里的进行曲

  四年时光,1460个日夜,杨义国同志的驻村笔记已写满12本。当“全省优秀选派干部标兵”的奖牌挂在村委会墙上时,他正蹲在猕猴桃园里调试智能滴灌系统。山风掠过层层茶垄,送来阵阵清香,那是官庄村特有的味道——既有古树参天的醇厚,又有数字赋能的清新。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密码正在被破译:是红手印里的赤诚,是数字赋能的智慧,更是千万个“杨义国同志”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坚守。当《那山那村那人》的镜头定格在村民灿烂的笑脸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深山古村的蝶变,更是一个时代向共同富裕迈进的铿锵足音。(方宗根)

编辑: 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