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中,安徽省以“制度+技术”双轮驱动的招投标创新实践成为全国标杆,而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则是这一改革浪潮中的“先锋阵地”。这座科创之城,以“刀刃向内”的监管魄力、“雪中送炭”的服务温度、“数字蝶变”的科技智慧,构建起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合肥样本”,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鲜活注脚。
监管效能:从“有形之手”到“无感之治”
合肥的招投标监管,既非“放任自流”,亦非“铁板一块”,而是以智慧化手段织密“防护网”,让市场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
“全链条”电子化监管,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开发“智慧检”系统,对招标文件合规性进行智能筛查,2024年累计检查项目超1万个,纠正不合理限制323项,从源头上杜绝“量身定制”条款。同时,运用“标书雷同性分析”功能,精准识别围标串标行为,配合公安、纪委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技术预警—线索移交—联合查处”闭环,2024年移交违法线索98起,震慑效果显著。
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打破“熟人社会”桎梏。合肥率先在全省推动“双盲”远程异地评标,专家随机抽取、工位随机匹配,2024年开展此类项目3629个,覆盖长三角及黄河流域13省45市,专家“小圈子”现象有效遏制。评标过程全程留痕、实时直播,监管部门可随时调取音视频证据,实现“阳光下的交易”。
负面清单+履约检查,构建长效约束机制。对标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合肥建立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双清单”制度,严禁设置地域、所有制等隐性壁垒。同时强化标后履约检查,2024年对重点项目开展突击抽查,通报服务质量问题21项,倒逼中标企业诚信履约。
柔性服务:从“企业跑腿”到“政策找人”
合肥深谙“营商环境的核心是人的感受”,以精细化服务破解企业痛点,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
“免减缓”组合拳,为企业减负超千亿。全面取消招标文件工本费,推行信用承诺替代投标保证金,2024年免收保证金1913亿元,惠及企业29.2万家次;对中小微企业发放“中标贷”40.66亿元,缓解资金周转压力。政府投资项目更实行预付款制度,中小企业合同预付款比例最高达70%,2024年仅市政工程领域便提前释放资金超50亿元。
“容缺受理+绿色通道”,急企业之所急。对重点项目开辟“容缺受理”通道,允许主要材料齐全后补次要材料,项目平均流转周期压缩20%;设立“招投标警务室”,现场协调纠纷40余起,确保重大项目“零延误”。青阳县试点“问需式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企业需求,主动推送政策“礼包”,一季度为26个项目免收保证金,释放资金1866万元。
闭环工单办理,诉求响应“不过夜”。创新“主动发现—精准预警—协同会商—跟踪督导”全链条机制,2024年闭环处理企业诉求651件,整改不合理限制问题415项,整改率100%。庐阳区实行投诉“三步工作法”,办理时限压缩50%,实现“案结事了、企业满意”。
科技赋能:从“线下跑断腿”到“指尖办全程”
合肥以数字技术重塑交易生态,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交易成本下降70%以上。
“不见面”开标全覆盖,年省成本超7500万。全市100%项目实现“云开标”,投标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参与竞标,2024年减少人员往返5万人次,节约交通、印刷等成本超7500万元。某路面养护项目吸引近600家企业在线竞标,标书解密、结果公示全程“指尖完成”,企业直言“一次不用跑,省心又省钱”。
图为服务对象送来的锦旗
电子保函“一站式”办理,释放现金流压力。上线电子保函系统,与22家金融机构合作,提供投标、履约等“五大类”保函在线办理,2024年开具保函5479笔,替代现金保证金2469亿元,企业资金占用率下降90%。
“标证通”破区域壁垒,长三角共享“一朵云”。推动CA证书跨区域互认,企业凭电子营业执照即可登录多地交易系统,信息“一次录入、全省通用”。与苏浙皖30城共建远程评标联盟,2024年开展跨省评标1086次,助力企业“零成本”开拓外省市场。
图为监督员(蓝马甲)现场监督待评项目按规定时间、地点、程序开标
改革没有终点,唯有持续创新
从“数字赋能”到“制度创新”,从“刚性监管”到“柔性服务”,合肥招投标行业的实践,不仅是一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绩单,更彰显了一座城市“与企共进”的治理智慧。当“AI审标”替代人工审查,“信用承诺”取代真金押款,“云端交易”突破时空界限,这座“科里科气”的城市,正以持续迭代的改革锐气,书写着公共资源交易现代化的新篇章。未来,随着全国移动CA互认、区块链存证等技术的深化应用,合肥的“营商密码”或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启示。(方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