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效能网欢迎您! 效能热线:96980

179名书记“擂台比武”,比出了什么?

—“喜迎二十大”现场评论

2022-09-21 18:22 来源:安徽日报 收藏 打印

  9月15日,泾县村(社区)(以下简称“村社”)书记“擂台比武”第四场开“擂”,10名第一书记登台“比武”。评委踊跃提问、选手竞相亮招,现场气氛活跃、全场掌声阵阵。

  6月10日,“擂台比武”首次开“擂”。上午第一场11名村书记登台“比武”,下午第二场10名第一书记登台“比武”。

  7月20日,“擂台比武”第三场10名第一书记登台“比武”。

  截至9月15日,共有41名书记登台“比武”。

  到年底,该县38名脱贫村第一书记、129名村书记、12名社区书记,共179名书记将完成“擂台比武”。

  为何开展村社书记“擂台比武”?村社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顶梁柱”、共同富裕的“带头人”、各项工作的“领头雁”。村社换届之后,选拔了更多年轻人、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但他们的能力能不能匹配新岗位、水平能不能适应新工作,亟须做好换届的后半篇文章,提升村社干部队伍能力与水平,为此需要激发村社比起来、争起来、创起来。

  打的是什么“擂”?打的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擂”。

  比的是什么“武”?乡村振兴“干什么、比什么”,比的是“五比五争先”——比发展项目实效、争产业振兴之先,比农村能人培育、争人才振兴之先,比优秀文化传承、争文化振兴之先,比美丽乡村建设、争生态振兴之先,比村级组织建设、争组织振兴之先。

  如何比?采取“知识测试、成果展示、现场比武”形式,以“现场PPT展示+现场问答+现场评委评审”方式,现场亮因地制宜发展规划、比乡村振兴创新举措、晒各个阶段发展成果,评委现场评比。

  比出了什么?比出了一批开拓创新、踏实肯干、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比出了对标先进全面检视的明显差距,比出了学追赶超共同提升的良好态势,比出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招真经。

  乡村振兴,重在党建引领。农业强不强,取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毛细血管”、是党的活力之源。“擂台比武”,“标书”上比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真招新措,“底气”上比的是基层党组织强不强、班子运行顺不顺、精神状态好不好、工作作风硬不硬,“屏幕”上比的是发展思路优不优、发展速度快不快、发展质量高不高,“大地”上比的是基层党组织群众基础牢不牢,有没有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泾川镇高村村第一书记宋杰,擂台上亮出党建引领发展新招,加快实施“五谷丰登”新计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园”、打造近郊休闲“后花园”。乡村振兴,必须加强组织振兴,建强基层党组织,建优基层好班子,建实基层好队伍。增强法治意识,加强作风建设,遵法律、守规矩,强作风、带政风,促和谐、领民风,推动基层村社善治、法治、共治。

  乡村振兴,要在产业振兴。农民富不富,取决于农村产业旺不旺。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促进农村充分发展,产业是根基。黄村镇花林村第一书记卜应华擂台上亮出“双招双引”成果,引入福建一家企业合作生产凤龙糯米粉,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9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0个,增加农民人均收入625元。“擂台比武”,各村社书记展产业发展成果、亮经济提质计划、比产业进步空间。产业振兴,应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把脉发展阶段、尊重发展规律,认清升级趋势、淘汰落后产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美在生态振兴。农村美不美、取决于农村生态优不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论城乡,保护生态环境都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擂台比武”,各村社书记亮绿色发展“成绩单”、也亮生态振兴“时间表”。昌桥乡华盘村第一书记郭东林分享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晒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增强了“擂台”上下各村社当家人的生态振兴紧迫感。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应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着力完善农村生活设施,加快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乡村振兴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乡村振兴,根在文化“铸魂”。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上的风貌怎么样。“擂台比武”,各村社书记亮文化特色、展文化底蕴、描文化新貌。云岭镇云岭村第一书记胡隆云晒出云岭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路线图”“计划书”,打造红色文化先行村、样板村。乡村振兴,文化“塑形”更要“铸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深厚内涵,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体育生活,倡导科学健康生产生活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 曹显钰

编辑:岳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