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1 14:53
来源:中安效能
收藏
打印
竹根河村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大别山江淮分水岭北侧,金寨县吴家店镇南部,皖鄂省际交界处毗邻国家五A级景区天堂寨,与国家四A级景区薄刀峰属同一山系。平均海拔512米,村总面积约3万余亩,其中水田面积2287亩,旱地面积3126亩,山场面积19860亩,森林覆盖率为78%,有“天然氧吧”之称。辖7个居民组,471户1846人,其中脱贫人口153户、560人。村里主导产业农作物有高山有机水稻、玉米、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有天麻和黄精等中药材、山核桃、茶园、油茶、板栗等,养殖业有山羊、黑毛猪等。外出务工仍是增收的主要渠道。
230县道、竹根河纵贯全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竹根河村山川纵横,土地肥硕,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宜于垦殖。这里是史河源头,村内有大小支流9条,均汇入竹根河,属淮河水系。境内现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铜锣关、栗子关两处古遗扯,为戍边要地,军事要冲。太平军、捻军曾在此活动多年,民间组织镇守山寨,占山为王。相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由南京向武汉进攻,途经此地绕道而行。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曾有部队在村内休整留宿。境内野生动植物非常丰富。常见的有穿山甲、野猪、黄羊、獾子、山鸡、白鹭、老鹰等野生动物,有野生山核桃、板栗和野生猕猴桃,有灵芝、金银花、茯苓、苍术、天麻、黄精、七叶一枝花等名贵中药材,有备受人们喜欢的蕨菜、珍珠菜、天香菜、荠菜、野竹笋等野生蔬菜,有可食用的黑木耳、银耳、香菇等,有名贵的兰花和杜鹃花。
近年来,竹根河村秉承“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兴村、商贸活村”发展战略,曾经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2017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口帮扶以来,经过村“两委”和全村群众不懈努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顺利实现村出列,2020年全部实现户脱贫。步入新时期,竹根河村全力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2021年金寨县教育局调整帮扶以来,竹根河村紧紧依靠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金寨县教育局的帮扶支持,因地制宜,全面挖掘自身潜力,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产业发展为重点、生态旅游为支撑,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一河一路、一址一源一关”建设和“一村多品”发展,形成“产业基地沿河分布、特色产品村域覆盖、生态旅游初步发展”的整体布局,乡村振兴初见成效,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政府搭台,民众唱戏”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各种法规制度,使自治与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成立“村民理事会”,落实“四议两公开”,最大限度让村民参与议事、参与决策、参与评判。从‘散沙’到群治,从村干‘一头热’到全员参与,汇集民众智慧,推动社会治理科学发展,理念提升了、法治思想渐入人心、道德风尚逐步形成、自治活力得到释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和谐、群众幸福指数提高了。
据张坤书记介绍:“我来到村里驻村的初衷,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出把力,真正地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多为群众做实事,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让乡村更加美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竹根河村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定点帮扶单位。因此通过争取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自 2021年张坤书记驻村以来,总计已争取项目资金209万元。在他任职期间内,村内建成了蔡河中心村庄一座人行桥,长13.96米,宽4米,预算30.86万元。该桥建成后,将蔡河中心村庄内的22个猪圈搬迁到村外的荒坡上,有效保护了水源地生态环境,改善了中心村庄百姓的居住环境,同时解决了村民过河耕种、农用机械过河难的问题。还建成了一条长约750米的“史河源”旅游步道,项目资金48万元,为村内发展旅游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向县乡村振兴局争取资金40万元,修建了蔡河中心村庄河堤项目,疏通了河道,既方便农民用水,也防止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以及在县教育局帮助下,向县文化和旅游局争取了80万元资金,修建了一条长500米的铜锣关旅游步道,为下一步铜锣关古遗址修复,历史文化挖掘、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意义深远。同时向县委组织部争取了10万元资金,建成了一个冷库,方便村民农副产品储存。并注重吸引人才回归,助力其打造了村内第一家民宿,发展休闲旅游,为未来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带领村民致富方面,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首先是乡村要振兴,必须规划先行,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赴金寨县竹根河村走访调研时强调,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作,既要有紧迫感,也不可一哄而上。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乡村规划要再一步谋深、谋实、谋透,立足长远。在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钱桂仑的关心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协调安徽师范大学帮助我们竹根河村,以及镇内旅游项目都进行了整体规划。其次,驻村工作队通过多方努力,将本村挤进了县首批“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行列,有了规划,也就有了定海神针,有了村里未来发展的指挥棒,有了奋斗目标和美好蓝图,能有效避免资金项目的重复浪费和人为因素等对发展的影响。村产业发展规划为“一心、两轴、五片、多核”,一心:就是依托党群活动中心和争取的资金项目,修建游客服务中心。两轴:乡村旅游发展轴、山色风景观光轴,依托贯穿村域南北的县道230和竹根河水系,形成旅游发展主轴;依托史河源峡谷,开发登山步道,与铜锣关古步道相连,形成山色景观休闲观光轴。五片:依托传统休闲农业、药材种植、特色山林种植、高山休闲农业和养殖业,打造产业片区。多核:乡村振兴学堂、铜锣关遗址、旧址陈列中心、栗子关、古树群等,依托村内现有红色旅游资源、峡谷自然风光、历史古寨遗址等资源打造可供观赏的多个旅游节点核心 。目前,坚持两个“聚焦”、实现两个“转变”,聚焦品牌打造,实现“一村一品”向“一村多品”转变,积极推动“3+N”高山特色产业生产模式,聚焦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户自产自销向合作经营转变,积极探索“4种”产业合作模式,推动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链条式发展,促进就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再次是强产业,提经济,村级年度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2022年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40.12万元,是上一年的5倍。重帮扶,促发展,农副产品销售突破百万。协助落实定点帮扶工作,搭建两个“平台”,助力村民增收、村里创收。2022年以来,协助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走访慰问帮扶户、发放慰问金及物品,并争取社会捐助资金2.6万元。指导县教育局干部职工61人对126户脱贫户帮扶手册填写和10次走访。工作队帮助村和帮扶单位搭建线下面对面销售与采购农产品平台,以及线上安徽省政府采购网——徽采云电子卖场平台,销售农副产品158万元。筹资金,促旅游,项目资金年度筹集突破百万。驻村以来,因地制宜,多方发力,积极作为,跑资金,要项目,争取各级支持,通过三个“依托”、三个“依靠”推动乡村旅游,依托“江家老屋”开发红色旅游,依托铜锣关挖掘古色旅游,依托“一河一路”青山绿水谋划观光旅游,依靠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支持开发“史河源”峡谷绿色旅游,依靠人才回归打造民宿发展休闲旅游,依靠社会力量筹建乡村振兴学堂,聚力搭建城乡交流平台,力求打造一支始终不渝的工作队。
张书记谈了很多工作的方法和成果,我们能感受到在工作中,他花费了很多心思。用心用情为村民服务,聚精绘神致力乡村振兴。
编辑:岳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