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效能网欢迎您! 效能热线:96980

真抓实干铺就群众幸福路

——巢湖学院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夏桂林

2022-08-29 15:45 来源:中安效能 收藏 打印

  作为省第六批和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夏桂林同志连续两届担任国家级重点贫困村霍邱县长集镇大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五年多来,他远离城市的繁华,舍弃家庭的安逸和亲情的陪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始终战斗在大墩村脱贫攻坚第一线,坚决落实中央及省市县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挖穷根、谋思路、找出路,守得初心担得使命,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福路。

  抓党建强组织,凝心聚力谋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夏桂林同志认真履行第一书记抓党建职责,把学习宣传党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当作首要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带领村干部全面细致深入地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补足思想和精神之钙。选拔三名30岁以下干劲足能力强的年轻党员进入新一届“两委”班子,逐步选优配强干部队伍。积极开展校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加强学习和交流,建强组织,夯实基础。着力制定并规范党务村务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服务制度等,抓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严明工作纪律,严肃工作作风。

  驻村以来,他走村串户,访民情问村情察实情,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老百姓家中,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到处可见他的身影,同广大干部群众拉家常、话民生、谋出路,先后制定了《长集镇大墩村2018-2020年扶贫工作三年规划》《长集镇大墩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长集镇大墩村年度扶贫工作要点》和《长集镇大墩村年度扶贫工作计划》等文件,理清发展思路,共谋发展大计。

  抓民生强根本,双基建设促发展

  大墩村地处城东湖行蓄洪区,是长集镇最偏远的乡村,易旱易涝,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真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双基建设是摆在他面前必须要抓紧解决的难题。科学分析大墩村在农田水利、村居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系统编制项目方案,做到早谋划早准备,多跑路多哭穷多汇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帮扶单位和社会力量的项目资金支持。在严格遵循项目实施规范的前提下,加班加点、主动对接、全程跟踪、督查督办,积极推动项目早开工、抢进度、早完工、早交付、早使建的好,更要用的好,最终是群众得实惠,谁受益谁负责,项目按照“村调度组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切实管好、用好民生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先后争取各级财政及社会双基项目资金2300余万元,完成15千米村组道路、1.3千米沟渠初砌清淤、3座提排水站、5口大塘、大小409座涵、闸、生产桥等基础设施和“农村自来水户户通”、电网改造、道路亮化、卫生室修建及村部重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村内软硬件设施方面得到明显,服务功能全面加强。

  抓产业强特色,群众增收要发展

  群众脱贫靠产业,产业扶贫靠特色。大墩村地理条件差,群众基本靠种植水稻和务工为生,勉强维持温饱。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有产业做起来,特色强起来,群众才能富起来。首先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他邀请技术专家、能人大户、企业老板和群众代表到村“把脉会诊”,结合大墩村资源禀赋、传统产业、劳动力状况、生产生活习惯和群众意愿等提出发展意见,开出“产业处方”。其次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政策宣讲,大力引导群众从事当地农特产品“皖西麻黄鸡”“皖西白鹅”养殖,一方面争取帮扶单位的产业资金支持,助力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激发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再解决“做大做强”的问题。着力实施“企业+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打通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老百姓只管“养”,企业负责“销”,充分利用村里林业资源优势,打造“林下养殖”模式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越多,产业规模越做越大,产业效益越做越好。

  争取帮扶单位产业帮扶资金68.47万余元,持续推进“50只鸡10只鹅”帮扶措施,并着力实施高校后勤农产品“定向采购”,整合资金150万元,流转村内100亩土地,建立大墩村特色产业养殖基地,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养殖规模由2014年的不足50户发展到现在的年均200户,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余万元,贫困户特色产业发展比例达到80%,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抓项目强集体,合力攻坚助发展

  “手中无米,叫鸡不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支撑,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因为村庄合并、干部变动等原因导致集体资产家底不清、产权不明,资产出租出让随意性大,合同签订时间长等问题,大墩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空壳村”。为破解这一难题,夏桂林和工作队、村两委干部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深入村组,走访干部群众,登记造册,全面摸排资产状况,同时逐步收回村组大塘、自留地,重新对外发包,盘活老旧资产,加大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企业,创办集体项目。

  通过三年的努力,帮助大墩村相继建成6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和家禽养殖基地项目,集体收入每年增收近26万元,资产出租、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每年再增收4万元。

  抓教育强志气,智志双扶断穷根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驻村后,他积极协调学校加大对霍邱籍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本村高中毕业生报考巢湖学院,帮助落实学费减免、推荐勤工助学岗位等。协调落实资助霍邱籍全日制在读贫困大学生1116人次,提供各类奖助学金194.73万余元;先后免除村内3名贫困在校大学生4年学费;创办“汤山爱心学校——大墩村分校”,连续四年组织优秀大学生到村开展义务支教,为村内20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爱心服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扶贫励志教育,邀请能人大户为群众传经送宝,强化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村子出列了,县摘帽了,老百姓全部脱贫了,阶段性目标任务业已完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是摆在他面前的又一个难题。近六年的驻村扶贫让他明白,现在还不能“歇歇脚”,新的“长征路”才刚刚开始,摆在他面前的是开局和起步,是下一个目标的连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让一个贫困群众返贫是基本,持续做大做强产业是根本保障。如今,他依然行走在大墩的田间地头,继续带着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大墩村的振兴在不停奋斗。

编辑:岳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