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效能网欢迎您! 效能热线:96980

脱贫攻坚勇担当 不忘初心赢民心

2022-05-15 09:50 来源:中安效能 收藏 打印

  2017年5月,鲍洁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作为第七批扶贫专干来到皖北大地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陈堂村工作。选派的时候,他的孩子刚出生三个月,尽管如此,没有犹豫就接下了扶贫的任务。因为离家远,他不仅工作日在村在岗,周末和部分节假日也放弃了回家,留村工作,几乎一个月才回家一次。特别是他孩子幼小,一个多月见不到面,当鲍洁进门的时候,都认不出来了。即便放弃了陪伴孩子成长过程虽有遗憾,但他也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能在脱贫攻坚中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全村的贫困户脱贫,他觉得这个付出是值得的。

  鲍洁在学校担任辅导员期间,他还担任着学生党支部书记。来到陈堂村后,他的组织关系也转到了陈堂村,他不仅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进行支部会议记录,整理会议材料,完善支部学习与党员教育工作;而且主动联系外出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名册,保证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规范党员管理,帮助规范支部建设,所在支部顺利通过支部标准化建设验收。每年暑期到来之时,都会主动联系学校,安排学生支部与陈堂村结对共建,进行志愿服务,包括墙体彩绘、家用电器维修、政策宣讲等。

  为了更好的落实上级政策,做到精准帮扶,准确掌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是必要的工作。在平日的工作中,入户走访一直是他的重点工作之一。他经常与工作队的同事、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组长一起入户走访,宣传扶贫相关政策,与贫困户促膝谈心,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状况,分析致贫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计划并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在频繁的走访中,他记住了每一个贫困户的名字和他们家庭的大致情况,而多数贫困户也记住了他对贫困户的关心。有一次和同事走访贫困户的时候,同事指着鲍洁问贫困户,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他的妻子摇摇头,露出憨厚的笑容说道:他经常来,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我们都喜欢叫他小胖。在村这几年,小胖瘦了,她虽然说不出他名字,但是她用另一种方法记住了他,他就是贫困户心中最亲切的“小胖”,也用她自己质朴的语言对他的工作作出了最大的认可。

  驻村伊始,鲍洁和同事们积极调研村里产业结构,协调流转土地。在发现村里种植结构过于传统之后,积极引进瓜蒌种植项目,以带动村民们增加经济收入。瓜萎籽是经济作物,经济效益比小麦、玉米高得多,而且种植方法简单,种植当年就能收回成本。项目定下来后,工作队从学校争取来8万元的启动资金,建设了烘干房,解决了瓜蒌收获的保存问题;后来又争取了20万元的产业到村项目,扩大种植了30亩瓜蒌基地,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如今全村瓜蒌种植面积近200亩,通过种植、务工、流转土地等方式带动贫困户32户。周东亮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俩带着三个女儿,最大的在上中学,最小的刚上幼儿园。夫妻俩没有什么文化,二女儿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使本来收入就不高的家庭更加拮据。考虑到他夫妻二人比较年轻,对新的事物接受较快,鲍洁和同事们多次上门,向他介绍瓜蒌种植的好处,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后来,夫妻俩进行了瓜蒌的种植,瓜蒌下面还套种了花生,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每亩年收益可以达到3000元。收入提高了,生活有了盼头,周东亮一家人脱了贫,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里。

  周东亮一家的脱贫之路是村中贫困户面貌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工作队不仅以发展瓜蒌种植产业带动贫困户,还积极开展因户因人施策,用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2017年至今累计为107户次申请了自种自养补贴,帮助贫困户发展花生、中药材、猪、牛、蛋鸡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安排各类公益岗位,实现了41名贫困户在村就业。确保贫困户的子女享受教育政策,自2017年至今,全村累计259人次享受了各类教育补助政策,27人次享受了“雨露计划”。

  2019年底,陈堂村实现了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按照上级精神,严格落实脱贫不脱政策,鲍洁和同事们坚持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其中住房和饮水安全成为了面向脱贫户工作的重心,村里很多房屋,年久老化,虽然不是危房,但是存在墙体裂缝、窗户破损等现象。鲍洁在走访中对每一户的房屋都仔细的查看,发现有裂缝等情况都记录下来,汇总后安排施工队进行维修,做到防微杜渐,消除住房安全隐患。陈堂村全部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因为村水厂的水质、设备等原因,自来水有发黄的现象,很多村民对此有顾虑。鲍洁和同事们联系了水利部门,对水质进行了检测,证明水质达到安全饮用标准,并将结果告知了村民。但是在走访中发现,村民们仍然不愿意使用自来水。为了保障村民们的饮水,鲍洁和同事们又多次向镇上反映情况,最终将镇水厂的水管引到了村里,全村百姓都用上了白花花的自来水。

  脱贫以后,如何继续发展,为乡村振兴谋好篇开好局一直是鲍洁和工作队日思夜想的问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村集体流转收回了30多亩土地,决定种植花生来补充集体收入。为了节约成本,鲍洁和大家一起参与到花生的种植、收获的整个环节中。踩着清晨的露水,他和大家早早来到了地里,为花生破开地膜。看似简单的动作,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仔细的观察,连续几个小时的劳作以后,虽然在略带凉意早晨,也早已经是汗流浃背了。而起花生更是一个体力活,当地叫做薅花生,用手抓住整株花生苗的中下部,用力把地下的花生拽出地面。鲍洁和大家一起,带着麻布手套,从清晨开始,就不断重复着弯腰、薅花生、再弯腰的过程,不仅很快大汗淋漓,也让人切实体会到腰酸背痛的感受。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活,这些活虽然很辛苦,但是也感到很充实。通过大家齐心协力,种植的花生当年喜获丰收,为集体经济增收近4万元。

  徐友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一次聊天中,他们反映村里现有的机井难以满足灌溉的需要。大量的机井损坏,能用的机井出水量又小,一次只能满足一跟水管的抽水浇灌。每到天旱需要灌溉的时节,村民们只能带着被子到田边露宿,连夜排队等待使用机井的机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工作队立刻对全村的现存机井情况进行了调研摸排,形成了开凿加维修的方案,并向学校争取帮扶资金十多万元用于机井建设。全村累计开凿维修机井上百眼,解决了全村百姓灌溉的后顾之忧。徐友夫妻见到工作队时,高兴的说,虽然今年天旱,但是我们浇地再也不用夜里去排队等水井了。

  驻村期间,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鲍洁同志始终能够与工作队其他同志一样,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将学校的优势资源与陈堂村的帮扶相结合,谋划帮扶项目,争取帮扶资金,为陈堂村发展提供支持。


编辑:岳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