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效能网欢迎您! 效能热线:96980

合肥市委编办:用好编制资源一池活水

2022-09-14 10:44 来源:中安效能 收藏 打印

  近年来,针对我省事业编制总量不足、存量不活,需求过大、服务不够,供给不足、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省委编办借鉴运用银行存贷、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共享编制以及多次配置一次使用等管理理念,创造性建立“省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管理、周转使用”的编制周转池制度。合肥市紧紧抓住第一批试点市机遇,推进编制供给侧改革,提升存量编制使用效益,为推进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编制保障。

  (一)创造“蓄水”条件

  建立严格的用编进人前置审核制度,实行“计划使用、年度申报+适时申报”结合的方式,对各事业单位用编进人进行严格管控。在审核各单位用编计划时,把好“职能关”“结构关”“领域关”,优先保障职能强化、人员结构不优、重点领域的用编需求,对职能稳定或弱化的暂不考虑补充人员,依托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将节省下来的空闲编制融入省级统筹编制周转池,为省里在总量控制前提下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创造有利条件。

  (二)争取“供水”支持

  积极向省委编办沟通协调,争取在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上的支持,确保全市在制度创新上先行一步、走深一层,形成示范效应。在建立高校周转池制度试点时,合肥学院被选为我省首批6个试点院校之一;在建立高职院校周转池制度试点时,又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专纳入首批6个试点院校,率先形成市属高校周转池建设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图片

  2017年8月中央编办在合肥学院召开编制周转池制度经验交流会

  (三)筑牢“水池”基础

  按照“一校一策”要求,为3所高校分别制定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纳入周转池的人才标准和条件、自建池和周转池规模、周转池编制使用与管理办法等。例如,针对合肥学院,主要发挥合肥学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在引导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积极作用,在周转池岗位使用中,明确100名专门面向德国留学的博士研究生、50名专门面向所学专业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所急需的德国留学硕士研究生、100名专门面向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六大平台建设相关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针对高职院校,主要推进职业院校“双高”建设目标,要求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引进轨道交通、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合肥幼专重点引进舞蹈、书法专业人才。经省里批准,合肥学院获批周转编制294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周转编制210名、合肥幼专获批周转编制197名,合计获批701名。

  (四)优化“活水”环境

  周转池编制纳入高校设岗基数,使用周转池编制人员为所在单位正式在编人员,引领形成社会保障、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配套政策体系,有效解决人才建设缺后劲、用人制度不规范、政策配套难衔接、事业发展受影响等问题。在建立周转池的同时,利用各高校原有编制配套建立“自建池”,当自建池编制有空缺时,使用周转编制的人员可有序向自建池流动,保障周转池编制动态活化、能放能收。

  在编制周转池制度推进过程中,市委编办坚持实干为先、执行为要、效能为上,蹄疾步稳推进各项任务。将周转池编制制度列入全面创新改革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就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作出指示批示。编办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市属高校进行专题调研,了解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堵点,听取推进编制周转池制度的意见建议,积极向省里反映,沟通协调解决。同时,成立工作专班,第一时间会同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及时指导各高校制定实施方案、申报年度使用计划,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合肥学院召开编制周转池制度经验交流会,邀请中央编办到会指导。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多次对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成果进行报道。编制周转池制度入选《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

  在不新增编制总量的前提下,通过全省层面的多元配置、一次使用方式盘活存量编制资源,实现编制资源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统筹管理和动态使用,有效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用编需求。实行周转池制度后,各校教学科研岗位均不低于专业技术总岗位的80%,师资队伍的壮大、年龄结构的优化,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让教师能够做到潜心备课、教书育人,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片

  2021年10月22日,安徽省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合肥学院实地评估座谈会

  周转编制让高校实现“招才引才有编制、培养晋升有岗位、选人用人有自主”,充分发挥出编制在人才汇聚、人才激励和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杠杆撬动作用。例如,合肥学院通过周转池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3个人才团队获得安徽省引才平台奖补;张凝、赵欢、赵西等3人先后获批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秦广超获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鲁翠萍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多人次获批立项国家级、省级教科研项目。

  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同步落实与编制管理相衔接的干部人事、岗位设置、社会保障等政策衔接配套,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制度架构,依法合规地解决人才选聘、养老保险等政策衔接配套问题,实现从单纯编制管理到全方位服务保障的转变。例如,合肥学院教学系列正高级职称指标数现为192个,相比过去增加91个;副高级职称指标数现为321个,增加88个;中级职称指标数现为481个,增加132个。职称指标数的增加,缓解了高校职称评审的压力,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师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机构编制资源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编制周转池制度作为一种“柔性统筹”创新做法,破除了行业、部门、地域壁垒,树立了引领保障的理念,降低了无效和低端供给。在实施编制周转池制度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启示: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严控编制总量的背景下,如何满足高等教育等公益事业发展的刚性需求,是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一个难题。但从深层次来看,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总量不足,更多是存量不活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无编可用”与“有编不用”情况并存;不单纯是供给不足,更多的是结构不优问题,具体体现在“粗放管理”和“重管轻用”情况突出。编制周转池制度正是瞄准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运用跨界思维模式、全新思路举措,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前提下,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从而有效保障高等教育等公益事业发展需要。实践证明,做好机构编制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症结,不断深化对机构编制工作规律的认识,才能拿出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破局之法。

图片

  2021年10月22号,省委编办来合肥市调研高职院校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情况

  必须坚持管理创新。编制的传统配置管理方式易固化于部门,从而使编制分布呈现出散和少的特点,在具体使用上又容易出现“重管轻用”现象。编制周转池制度在不调整单位原有编制数的情况下,实现空编资源“多元配置、一次使用”,按照“一校一策”制定用编进人标准,确保有限的编制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有效破解编制资源“部门化”“碎片化”“粗放化”问题。实践证明,机构编制工作必须紧扣发展大局、紧扣保障民生,努力探索破解制约发展障碍性因素的新路径,推动由审批事务向制度服务转型、由简单增量向整合存量资源管理转型、由传统管控向主动保障转型,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必须坚持管住管好。编制周转池制度是一项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明确周转池编制来源、保障范围和标准,界定编制周转池规模,规范周转编制使用,加强周转池编制考核等,实现“集编有道、分编有序、授编有章、用编有度”。实践证明,机构编制部门必须大力加强制度研究、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将有效、有力、有为的制度供给转化为治理服务效能,才能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的现代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编辑:岳思源